腾龙洞简介
腾龙洞景区——国家地质公园
国家AAAAA旅游景区,位于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,距城区仅4公里, 景区总面积69平方公里,以雄、险、奇、幽、秀为特色的洞穴系统景观、震撼创新的民族文化演艺为资源主体, 形成了的多层次多类型的旅游景观系统。腾龙洞神奇的景观特质,构成了其最具核心意义的品牌价值“腾龙天下雄,演绎人间秀”。 腾龙洞有着中国最为庞大的洞穴系统,整个洞穴群共有上下五层,目前已探明的洞穴总长度59.8公里,洞穴总面积200多万平方米。 经中外洞穴专家两次实地考察论证,腾龙洞属世界特级洞穴之一。旱洞口高72米,宽64米,可容20多辆卡车并排驶入,可容直升飞机在洞口自由盘旋, 规模宏大,撼人心魄。腾龙洞洞中有5座山峰,10个大厅,地下瀑布10余处,支洞繁多,神秘莫测。旱洞前四公里的容积量约1575万立方米, 在目前发现并有数据公布的洞穴中,是单位面积或者单位总长度内世界上最大的洞穴通道。洞内石钟乳发育良好,既有体量惊人的奇观, 也有形态可爱的小品,石柱、石笋、石花、石幔应有尽有,丰富多彩。八百里清江,在流经腾龙洞水洞口时猛跌30余米,浩浩荡荡的江水垂直扑下, 形成了“卧龙吞江”的壮丽景观。
中国科学院袁道先院士主编的《岩溶学词典》(地质出版社1988年出版)一书中伏流[swallet steam]的定义中引入利川清江伏流为范例。 称其为世界上难得一见的洞穴系统的典型代表。景区充分利用洞厅规模宏大的特征,建有原生态洞穴剧场, 每天上演大型原创土家族情景歌舞《夷水丽川》,演绎在腾龙洞景区一带生息繁衍土家族民族文化的精华, 讲述了土家族先民与大自然搏斗的艰辛历程和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,艺术地展现了土家族浓郁古朴的风土人情, 自2005年9月公演以来,已连续上演8000余场次。作为湖北省首台大型实景剧、重点扶持推介剧目, 曾荣获湖北省首届“金凤奖”舞蹈大赛职业组《舞剧舞诗类》剧目奖,已成为土家族民族文化的一个标志和品牌。 洞内还有综合激光表演秀《腾龙飞天》,通过高科技手段的全新融入,虚与实的完美融合,为游客呈现出一幅幅美轮美奂震撼难忘的画面,开创了自然景区与高科技相结合的先河。两场演艺将“人间秀”融入腾龙洞,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级自然景观相得益彰,堪称绝品。 腾龙洞所处的利川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,西靠蜀渝、南邻潇湘、北依三峡,冬无严寒,夏无酷暑,气候宜人,被誉为“天然氧吧、清凉之城”,是国内外游客的休闲避暑胜地。
发展规划
地理概况
腾龙洞风景名胜区,位于鄂西南边陲城市的利川市,属大巴山与武陵源交汇部,地处清江的发源地。
跨东经108°21'---109°8',北纬29°44'---30°39'。腾龙洞位于清江上游利川市区近郊,距城6.8公里。
人文历史
中国优秀旅游城市——利川市,位于湖北省西南部,地处神秘的北纬30°线上。
有“中国西部文化名城”“最美中国•生态旅游目的地城市”“中国避暑休闲百佳县”“2017•百佳深呼吸小城”“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”“中国山马第一城”“国家园林城市”“湖北省森林城市”等荣誉称号。
利川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之城。是世界25首优秀民歌《龙船调》的故乡,它是巴文化的发祥地,巴蜀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,民族风情浓郁,历史文化厚重。
摆手舞、肉连响舞动山岳,山民歌、利川小曲歌海如潮。
民风习俗
利川古隶巴国, 秦汉为南郡蛮地”。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及古时相对封闭的地域特色,使这里保留着浓郁的民族风情。 利川是世界优秀民歌<龙船调>的故乡,是八百里清江的发源地。 这里巴楚文化水乳交融,民族风情浓郁。 折叠耍锣鼓、吹手引子 市各地逢年过节、婚丧嫁娶时广为流行。 耍锣鼓引子有将军令、长槌、过河桥、双冒头、八字调含荷排引、绕棺行、公母榫、翻山引、鬼挑担、黄鼠狼、哭嫁、妈妈娘、拜堂等,曲调丰富、变化多端。 红喜多用七字调,明朗欢快。白喜(丧事)多用八字调,低沉鸣咽。 角吹主要有三种:端公的神角,受时空限制,要求一口气吹出24个啊伙喂; 道士的海角夹在锣鼓中发出轰音,加强了低沉悲哀的气氛; 劁匠的羊角,由于大小、长短、哨子软硬不同,可以吹出多种曲调,可独吹、亦可合吹 ,不仅具有行业性,也具有娱乐性。 常吹的曲调有鹰闪翅、懒翻身、三声半、七声半、八声、道谢角、自由角。 常吹的歌曲有《点兵歌》、《洛阳桥》、《十把扇子》、《对河有个王么妹》等。 民歌 薅秧、锄草有薅秧歌和薅草锣鼓,放牛有山歌,相爱有情歌,出嫁有民歌哭嫁歌,死人有孝歌,石工、扛工、土工、船工,有相应的号子。 土家人有自己的语言。“毕兹卡”是土家人的自称,“舍巴”指摆手舞。 土家人的语言丰富:象父称爹(读“的”),母称“奶子”,岳父、岳母称老丈(读“灶”)、老丈母等。 “毛古斯”舞 “毛古斯”,土语为“拔步长”,是老公公的意思 。 它是土家族纪念祖先,开拓荒野,捕鱼狩猎等创世业 迹的一种古老舞蹈。 形式风格,异常古朴、别致。每逢 过年节跳摆手,都要跳这种古老的舞蹈。 “毛古斯”舞跳演“毛古斯”,需十五六人组成,为首的祖辈叫 “拔步长”,其他的是小辈儿孙。 这样就组合成一个家 庭。 无论辈份高低,浑身都得用稻草、茅草、树叶包扎,甚至脸面也用稻草树叶遮盖住,头上还要扎五条大棕 叶瓣子,四根稍弯,分向四面下垂。 跳演至《接亲》时,特别要用稻草扎根男性生殖器,夹在两腿中。观看跳演的人,没有谁认为是“丑事”,却觉得这样装扮才真实。 “毛古斯”舞,从动作到内容,都别具一格。 演出 自始至终,讲土话、唱土歌,形态滑稽,诙诣有趣。 碎 步进退,曲膝抖身,左跳右摆,浑身颤动。 摇头耸肩, 茅草刷刷作响,全是模仿古人的粗犷的仪态。 跳“毛古斯”的形式,相当自由,不受内容的限制 。 可歌可舞,可做游戏,玩杂耍,翻跟斗,打秋千。 但 以对白为主体,方式灵活多样,观众也可答话插白。 跳“毛古斯”,规模大者要跳六个晚上,大致以土 家族的历史、渔猎、婚姻、工作等为内容。 融歌、舞、 话为一体的原始祭神戏剧。 这一形式在其他民族比较少 见,早已引起国内外戏剧舞蹈家的关注。 被称为古老文 化艺术的“活化石”。 折叠龙船调《龙船调》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,就被联合国 科教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。 原是群众逢年过节划采莲船时常唱的一首民歌,开始人们叫它灯调,又因为歌词内容是种瓜,所以,人们叫它种瓜调或瓜仁调,在湖北省西南部的利川市柏杨、谋道、汪营一带传唱,利川被称为《龙船调》的故乡。
民间艺术
1.手工鞋垫土家妹娃用上等纯棉布、棉线、棕丝片为原料,经数十道工序纯手工制作而成;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,实实在在的土家工艺,精湛的制作水平,大方美观的款式,经久耐用的质地,它穿着舒适轻便,无任何化学成份,既有防臭、透气、吸汗、耐压、随意洗涮不易变形等特
2.“清江妹娃”布鞋纯手工艺布鞋手艺精湛、款式多样、真材实料、创意新颖,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,是民间传统手工制品中的精品。经过多道工序采用棉、丝、布纯手工制作而成,具有柔软、舒适、防臭、美观等特点,深受各地客商青睐。
3."肉连响"是指湖北省 利川市土生土长的、以独特的肢体表演为主要形式的少数民族地方舞蹈品种,流行在该市的都亭、柏杨、汪营一带,舞蹈主要以手掌击额、肩、脸、臂、肘、腰、腿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而得名。"肉连响"以往曾称"肉莲湘",动作与民间传统舞蹈"打莲湘"相仿。因舞蹈以其肉体碰击发出响声为其突出特色,乡民习惯称之为"肉连响"。"肉连响"舞蹈动作诙谐、明快,深受群众欢迎,但因表演难度大,动作要求高而使习艺者不多。
4.八宝铜铃舞以清脆悦耳的铃声节奏调控舞蹈动作节拍,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征。八宝铜铃杖,长约40厘米,上顶刻一马头形,下底一个半弧形叉为马脚,两端各有4个马铜铃,它既是土老司"解钱"最主要的道具,又是祭祀舞蹈指挥的乐器。歌舞之时,土老司头戴三亲五折冠,身穿八幅罗裙(红、黄、蓝三色的八幅布做的裙子,如同当今的百折裙),手持师刀、罡剑边唱神歌边舞,动作粗犷、敏捷,剑端所系的八个铜铃叮当有声,故称"八宝铜铃"舞。
5.茅古斯 ,土家语称为“古司拨铺”,意即“祖先的故事”。汉语多称为茅古斯或毛猎舞。属土家族流传至今的古老的表演艺术之一。主要于每年岁首参与土家族摆手舞中作穿插性表演,也有在一定场合单独表演。茅古斯以近似戏曲写意、虚拟、假定等技术手法,表演土家祖先渔猎、农耕、生活等内容,既有舞蹈的雏形,又具有戏剧的表演性,两者杂糅交织,形成浑然一体的祭祀性舞蹈。茅古斯相传为茹毛饮血时代的土家先民,后来把他们所创造的舞蹈也叫茅古斯。茅古斯舞是土家族最为原始的古典舞蹈。是土家族为了纪念祖先开拓荒野、捕鱼狩猎等创世业绩的一种原始戏剧形式,流行于湘西永顺、龙山、古丈等土家族地区。茅古斯虽然还不是成熟的戏剧形式,但已有模拟远古先民劳动和生活的故事情节,并通过舞蹈、道白来表达表内容,被专家称为中国戏剧的“活化石”。